2014/01/09

開放空間會議

開放空間會議 Open Space Technology

共鳴設計方法強調創意構想應該奠基於對使用者的同理心,而一種獨立發展的「開放空間會議技巧」(Open Space Technology, OST一般簡稱Open Space.)不僅和共鳴設計概念一致,也呼應了開放網絡、社群合作、創意激盪的精神與作法,具備開放網絡的優點,是解決問題很好的工具,甚至可以當做組織發展、管理、領導的基本架構,相當有趣,值得參考。

1980年代,美國的組織文化與國際會議顧問哈里森.歐文(Harrison Owen)開發了開放空間會議的團隊引導技巧架構,由於這種會議模式相當特殊,發展的過程曾經過連串的挑戰、挫敗、懷疑與嘲諷,並且在失敗中累積與修正,而非預先精心規劃所得。

開放空間會議發展二十多年來,已經被國際許多重要的會議、學校、企業組織所採用,在世界各地持續發揮影響力。

開放空間會議是一種強調開放與信任的論壇,適合在多元複雜而且緊急的情境下解決重大而實際的問題,以平等自由的精神排除職權操控,沒有正式議程,主要指引方針為「四大原則、一項法則、一項提示」,會後必須持續性地參與,以維繫共識、確保具體成果。

  • 四大原則:出席的人、發生的事、開始的時間、結束的一切,都是最適切、正確而且剛好能發生的,要全然接受。
  • 一項法則:雙腳法則,也稱為移動法則,就是在會議中如果發現自己沒有貢獻也學不到 東西,就用雙腳走到更有生產力的地方,繼續貢獻與學習。
  • 一項提示:準備迎接驚喜!

開放空間會議引進台灣超過十年了,我從進行開放空間會議的經驗體會到幾項特點。

例如,會議不論規模大小,只需要一位引導者,引導者扮演創造時間與空間以及維繫時間與空間之角色,除了開頭介紹遊戲規則,全程以近乎隱形的方式關照會議現場,刻意無為而治,表面看起來什麼都不做,甚至不存在。這樣的作法會讓首次接觸開放空間會議的參與者非常不習慣,尤其是出大錢辦會議的承辦人員與老闆們。

此外,當參與者已經有解決問題的腹案,或者高層與主要負責人想要操控一切結果時,或者主題不夠明確、參與者欠缺解決問題的熱情與意願時,都不適合進行開放空間會議。

有趣的是,不論是五個人的非正式創意會議或者是五百人同時進行的嚴肅公共議題討論,開放空間會議技巧都可以套用,而且原則與作法一致。

強調無為而治的引導技巧說來簡單也看似簡單,但我認為這相當不簡單。您可以想像五百人同時進行的嚴肅且緊急的公共議題討論中潛藏著多少利益糾葛與矛盾衝突?在團隊面前身為陌生人的引導者,要能夠篤定純熟地進行團隊引導,突破團隊中複雜的情緒障礙,建立信任,進而產生具體效果,是多麼大的挑戰?

而僅憑藉「一位」引導者近乎隱形式地引導就能夠主持這樣大規模的創意會議,產生公認有效的結果,並且持續執行與追蹤,也正是開放空間會議的威力與魅力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