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4

寫日誌



早晨,從寫日誌開始,
在日誌上思索規劃,展開美好的一天,
時常拿出來翻翻寫寫,反覆品味,
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經驗,
創新的點子往往會從手上這本日誌產生。

2013/01/03

什麼是創新?


創新對許多人而言是個抽象的主題,如果說我們對研究創新有興趣,也花了許多時間經驗實驗與鑽研,不免會引人好奇,甚至以為我們正在找尋什麼新科技發明的機會。所以,當我們討論創新的時候,有必要對於自己所界定的創新下定義,以避免和他人所認知的創新相互混淆。

創意非凡的好點子、精采的概念,這些都值得鼓掌喝采,但是都不算是創新,能夠提昇經濟價值的才叫做創新。對客戶有實質意義的才是創新,在客戶點頭認同為我們搖旗吶喊之前,都不能叫做創新。

創意產生概念,創新產生具體而且有價值的產品。如果花錢能買到好點子,這好點子只是創意,若能用這好點子賺到錢,就是創新。

此外,創新必須經過創新流程與方法孕育開發出來,沒有遵循流程與方法,只能算是碰運氣,也不能算是創新。

簡而言之,我認為「創新是將嶄新的創意點子執行出具體價值的成果」。

若將這一句話稍微分析一下,「創新」由三個元素組成:
1) 嶄新的創意點子
2) 執行力
3) 產生具體價值

有新奇的好點子不夠,還得靠執行,執行了也還不夠,得產出具體價值的成果,而這成果說穿了,就是「利潤」。這三個元素缺一不可。

以組織管理的角度來看,創新是一個重要的流程,一個管理創意的流程。作為一個有創新能力的組織,必須精通這三個元素。

創新不是革命。如果我們有自己偏好的創新定義,必須先確定是不是能行得通--是不是能為組織獲利?這是創新者的責任,如果要為組織提出一個創新的作法,而你的信念卻是「挑戰既定的秩序才算是真正的創新」,自然會惹來笑話,被拒絕是必然的事,組織實在沒有必要冒險接受一個欠缺說服力的點子。

換言之,如果抓不到組織高層的心思,守不住bottom line,縱有英明的創見,一切免談。

在這三個元素當中,「產出具體價值」是創新最容易被忽略之處,尤其在資源充沛、口袋甚深、人才濟濟的環境當中,或者是在發展高深莫測的科技項目或者準備推出昂貴的服務項目的時候,此刻對於執行結果是否能夠產生具體價值,必須更嚴格管理,提供資源同時要求信守承諾,此外,必須一再確認這個點子是否在解決實際的需求與難題。

然而,創新必須經過一連串的失敗與實驗,創新的本質也建立在不確定性上,這也是創新的弔詭之處,不過也因此彰顯了上述這三個元素的重要性,尤其不能把天馬行空的創意點子誤認為創新,並且在這些點子上浪費太多時間與資源。

(文/吳奕軍 Jason Wu 130103)

那些竹子教我的事 Garr Reynolds



創意從何而來 Steven Johnson: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網路城市 Steven Johnson on the Web as a city

下一階段的網路創新 Jeff Bezos: The electricity metaphor

開放創新的時代 Charles Leadbeater: 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

線上影片如何驅動創新 Chris Anderson: How web video powers global innovation

2013/01/01

發展創新的好點子


今日的企業組織,「創新能力」已經凌駕現實資源,成為成功的關鍵因素,只要具備創新能力,靈活機伶的小蝦米也能打敗安逸遲鈍的大鯨魚。

只要願意投注時間與心力,要發展創新的好點子並不難,然而所謂創新並不只是仰賴靈光一閃的好運氣,必須具備一連串合適的創新流程以及方法,例如觀察、分析、思考等等,又如重視客戶的回饋意見、市調報告、歷史紀錄,發現亟待改善的問題,找出原因,以創新的點子加以改善,才能有效解決難題,創造獲利。

此外,針對難題,可經由閱讀、分享、交談、調查、網路廣泛收集解方,歸納與融合各種解方的型態,發展出嶄新的解決方案。

找一個獨立、不受干擾的空間,運用適當的思考工具,例如「腦力激盪法」,專心思索解方,天馬行空別自我設限,大量列出想法,串聯部分奇怪的想法可能會產生出許多新奇而且有用的創意。

又例如「反向思考法」--想像一個完全相反的解方,再將結果翻轉過來。比方說要製作一套史上最方便使用的家用會計軟體,那麼就刻意思考一連串功能,讓這軟體特別複雜難用,列出之後再試著創造出相反的功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或者例如「箱子思考法」,試著把自己的腦袋塞到一個資源非常有限的虛擬箱子內解決問題,在這箱子內,我們只有相當有限的時間、財源、人力。在這限制內盡量激發創意,看看能做到什麼成果?

找一群和目標難題相關的人來腦力激盪,可以靈活上述方法,想像相反的解方、給一些虛擬的限制情境,把過程的討論與點子記下來、運用白板、黑板、白報紙或者利貼公開出來,融合自己原先的想法,一定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為自己設計一套解決問題的原型,時常拿出來練習,當做鍛鍊腦力的習慣,或時常進行小規模的實驗,以便於適用在到許多困難的情境中。企業、組織、產業與環境的劇烈變革,雖然會一再撼動我們的信念,然而也同時會強化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多運用這些方法取得大量的回饋,承擔大量的小風險、累積大量的小失敗,日後的成功將更為可貴。

(文/吳奕軍 Jason Wu 130101)

Zeitgeist 2012: Year In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