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D意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然而TED演說的主題並不僅限於科技、娛樂和設計,不但常會出現教育、文化、商業、科學、藝術、人文關懷、社會永續發展等話題,也常邀請藝人與藝術家表演。
2006年TED決定將所有演說放上網路,在社群網路Facebook, Youtube, Twitter等推波助瀾之下火速竄紅。2009年,TED開放外界以其品牌在世界各地舉辦獨立活動,名之為TEDx,至2013年全球已經累積超越五千場。
TEDx原本預期這種具備開放網絡精神的作法能夠迅速拓展品牌影響力以及多元內容,沒想到第二年就開始失控,許多未經管理的偽科學、迷信、胡謅、銷售之內容被專家及媒體踢爆、嘲諷。
例如,主流雜誌《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抨擊TED已經淪為荒謬可笑的組織,甚至原本不喜歡其菁英色彩、昂貴票價與做作的傳達模式的人們也趁勢群起攻之,原本開放創新的美意,帶來嚴重的公關品牌危機。
在《哈佛商業評論》中,作者妮洛佛.莫晨(Nilofer Merchant)指出,TED反省之後迅速採取三個行動,一、聆聽、澄清,並制定更嚴謹的準則;二、重新強調共同的目標,以連結群眾;三、分層控管開放模式。
TED為開放網絡的領導者上了重要的一課。TEDx的遭遇很可能會在各種開放創新的情境中發生,領導者不必幸災樂禍,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參與者失控與如何準確迅速地處理類似的危機。